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

※发布时间:2017-10-27 11:53:2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高中一年级的新同学们,当你们踏进高中校门,漫步在优美的校园时,看见老师严谨而热心的教学和师兄、师姐深切的关怀时,我想你们会暗暗决心:争取学好高中阶段的各门学科。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希望对您有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目标、高中历史学科体系,结合教育部深化的学科素养要求举例说明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高中历史学习基本方法如纵横法、比较法等方法来获得时空观念、意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鲜活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本课是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难点在于引起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传统的式教学。

  呈现一组图片:虎门销烟、火烧园、渡江战役、重返联合国、文艺复兴、巴黎人民攻打巴士底狱、苏联红军攻占。经过学生描述后教师出示描述历史的三核心六要素,

  教师说明学考和选考的差别。介绍课程特点“模块+专题” 、“贯通古今、中外关联”。介绍书本编排顺序:目录、导语、课前提示、正文、辅栏。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的;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并使学生形成意识,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

  举例说明:设问:如何证明中国是较早掌握养蚕丝织技术?传说能不能作为可靠史料来。让学生通过必修二12页的内容找到史料进行。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呈现晚清重臣李鸿章的照片,介绍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辩证的角度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

  高中历史学科学科素养的获得最终力求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使学生终益。

  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初中:侧重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记述和描述,主要告诉学生“是什么”,重在叙述,强调知识的识记,相对简单。

  如鸦片战争,初中主要学习经过,知道有这么件重大事件就行。高中对经过叙述简略,重在分析鸦战的背景和影响,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初中:考查历史“中间”,即历史的经过和,(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最大、最早的内容。) 高中:注重“两头”。即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原因、作用、影响与意义等方面。

  高中:侧重对能力的培养。如《南京条约》,初中生记住时间、性质、内容即可。高中生在识记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分析英国签订这些内容的目的,以及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分析目的时,要结合英国当时的国情,包括、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特别是第一次工业的完成。《南京条约》影响分析上,应联系其内容,采用辩证的观点进行评析,从正反两方面看,既积极,也应看到其积极影响,如五处通商口岸,一方面使中国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中国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有关《天津条约》内容及其十处通商口岸的分别是:“公使进京十口岸,外国舰船行江岸,外人游商把教传,赔偿银两六百万”;“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加九汉,沿海烟营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

  第一,兴趣至上——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

  ·····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第二,方法为主。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

  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于思考。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2、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法]马克·布洛赫

  6、我们承认有两种历史:一种是一度发生过的实实在在的一系列事件,另一种是我所肯定的并且保持在记忆中的意识上的一系列事件。第一种是绝对的和不变的,第二种是相对的,老是随着知识的增加或精练而变化的。” ——贝克

  20xx年,《晨报》了一条消息,说零点调查公司对、上海、武汉等城市的青少年的历史知识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5%及格。对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来说,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

  历史是人类社会史,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阐述了历史发展过程,用历史经验、历史知识提高人们认识社会、社会的水平。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加工整合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诺贝尔物理将获得者扬振宁先生所研究的“对称与物理学”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对中国古代冶金、建筑、文学、思想观念的了解。他的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低蕴对于他发现物理学科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2、开国之所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外历史的深入研究和。他不仅驰骋史海,熟读了古今史籍,还点评了二十四史。其运用历史知识之娴熟,分析现实问题之精辟,足见历史思维对一代伟人的影响之大。

  重历史发展线索和特征: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从而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3.会复习——温故知新;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4.检验学习效果—作业5.见多识广—课外活动(阅读、、

  ★导读、单元导言以及课前导语:分别是对该册书的主题、该单元的内容以及每一课的内容的概括,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并提示重点,引起思考。

  ★其他材料:图、表、史料,辅栏:知识栏、思考题等,概括、提示重点,帮助理解,思考、开拓视野。

  ★大事年表:把中外史实放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同时纵向展现社会各横切面的互动与流变;、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内容都有,是对三门必修课的整合,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发展全貌的认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旧知链接]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业立国的传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学习目标] 本节重点:铁犁牛耕与封建土地所有制 本节难点:封建土地所有制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1.我国古代原始农业相当发达,其耕作方式先后经历了从到阶段。战国时期 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有粟 、稻、 黍 、稷 、麦、 、 等等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

  A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B牛耕技术备受推崇 C者实行重农抑商 D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提高题:

  学案:历史 期数:第1期 时间:20xx年2月16日教师寄语: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只有不可逾越的心障。要想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便会于密中见疏处,于崎岖见坦途。 编写:雷院欣 同智强 领导审核:

  1. 识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进步的表现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技术的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小农经济缔造了封建社会两千年辉煌的封建文明。然而小农经济又必然会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历史必然向强发展。 【知识体系梳理】

  【探究二】: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原因。在完成下面表格的基础上,谈谈你对精耕细作这一概念的理解。

  【探究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牛郎织女的传说可谓国人皆知,《天仙配》的歌词可谓众人耳熟能详。 (1)天仙配歌词“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你耕田来我织布”形象说明了牛郎织女的理想经济生活模式是什么?简要指出这种经济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最突出的特点,请指出“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提示:(1)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2)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3)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的不断成熟。(4)农田基础设施(水力工程)的兴修和。 2、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畜力、自然力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1)、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中国是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1)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 (2) 阶级注意调整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 重视水利的兴修。

  (7) 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8) 的对外政策。 5、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1)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民经济。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等特点。

  (2)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产生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带有闭塞性和迟滞性。

  1.下图出自汉代的画像石。这幅图片所描绘的生产场景盛行于(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 2.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3.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4.20xx年为农历己丑年。1月3日,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限量制作发行的“牛年生肖贺岁金银盘”在青岛开始销售,金银盘正面为中国历代特色生肖牛图案纹饰,背面为甲骨文“牛”字组合。其中,“牛”成为十二生肖之一,这源自( )

  A.中国古代传说 B.中国原始的自然 C.中国原始的图腾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5.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耕作方式的发展 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C.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提高 7.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性变化 D.使用畜力的水排鼓风冶铁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1、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

  14.“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反映的是( )

  15.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1)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2)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三例。(比如:瑞雪兆丰年)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材料三 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加到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1)、从技术上看,材料一两种农具有何不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