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1-3-9 14:47:0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4月23日至26日,由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主办的“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研讨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张冲主持,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刚、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黄勇民、大学外语学院院长程朝翔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就电影改编的理论思考和文学、电影改编的个案研究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国际学界,文学与电影改编的理论最近两三年才成为探讨热点,我国国内目前还没有开展深入的讨论。在视觉冲击强烈的时代,这一话题颇具时代性和跨学科视野。张冲认为,现今,图像符号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产品与文字产品并行,甚至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文字产品,成为传达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读图和读文同样重要。现在的年轻人了解文学作品,大多是从视觉产品如电影开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的改编越来越具有主观性和市场性,单从文学或者学的角度分别进行文学研究及电影研究已有些力不从心,所以改编学研究就成为必需。我们需要将改编看做本质上有别于传统文本释读的阐释方式,通过符号与信息的,对原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张琼认为,从电影时代的文学研究语境中来考察,改编对人们如何看待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强化了文学研究的文化延伸意义。电影与文学更多的是互补而非对立,它对文学文本的阐释是无尽的,对文学遗产也具有一定解构作用。

  长期以来,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已经被不同的理论和流派进行过多角度的阐释;而在电影史上,关于名著改编的电影层出不穷,文学经典在光影之中得以延续。在改编过程中,如何对文学文本进行电影改编、电影改编能给文学文本的阐释带来何种新的等话题,成为讨论的焦点。程朝翔从数版电影《哈姆雷特》的内外意象探讨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互动,认为电影意象所对应的不仅是物体,还有物体的语言。在当代电影理论中,文字和意象是互补的,电影对文本的有效阐释,必须能够吸纳此前的阐释,并与之构成对话。吴辉以莎士比亚经典作品的改编为例,分析电影对文本改编的可能性与动因和电影改编的、定位和步骤;探讨了不同媒介艺术所呈现出的莎剧魅力与局限,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指出当下影视改编的利与弊。吴辉认为,电影改编成功地运用现代技术的大众媒介来承载、展现经典戏剧文学;然而,电影改编中也隐藏着文化被的,在转变的同时,也是对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挑战。

  研讨会上,文学与电影个案研究贯穿理论和具体文本,横跨了经典文本与当代文学新作。许娅由对福斯特小说改编而成的五部影片被纳入“遗产工业”和“文化观光业”的讨论中,考察了遗产电影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认为遗产电影的具体案例中存在过度强调外部语境、片面关注影像特质和主观臆断导演意图等多种局限性。胡亚敏从越战小说《沉静的美国人》改编的两版电影作品对人物、情节等的改编中,说明美国人在不同时期对越南战争的不同态度。梁颖从导向、商业运作、喜剧效果等三方面,讨论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代表作《女仆的故事》的电影改编中对于女性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表现。陈榕将2008年奥斯卡入围影片《朗读者》与原著小说进行比较,指出原著小说中爱情与历史的反思并重,小说中对汉娜“平庸的恶”的隐喻和深刻反思,在电影中则被放大的爱情所。

  会议还就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进行了讨论,对文本的影视解读对于学生理解经典原著的辅助作用做出肯定,也认识到影视解读的有效补充并不能成为文学教学的主流。来自长庚大学的郑惠芳教授,结合自己讲授莎士比亚戏剧的实践,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欢迎发表评论匿名发表留言板电话关闭>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